我的位置: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 成果展示 / 代表性成果 /

广西国土空间优化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发布时间:2021-05-10

  成果名称:广西国土空间优化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方向: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

  参与人:侯彦林,李卓亭,屠爽爽,谢余初,胡宝清,刘彦花,韦燕飞等

  成果简介: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研发,形成以“国土空间-地标作物-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为主线的全国领先的地标作物产业服务体系。

  (1)广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乡村发展研究。聚焦广西乡村振兴,在广西山区人口分布特征、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与演变特征、农村多维贫困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专题研究与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方委托的各类国土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探究广西土地利用转型、乡村重构与振兴路径,对广西国土空间开发与乡村振兴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应对对策。其中有2篇论文在《地理学报》发表,入选ESI高被引论。

  (2)农田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利用区域尺度NLEAP-GIS模型模拟广西甘蔗主产区土壤硝态氮淋溶潜力时空变异特征,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子为施氮量、降水和土壤质地;通过田间定位控制试验,探明了施肥梯度甘蔗田土壤-大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量化了甘蔗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研究甘蔗冠层和大气界面之间的碳(CO2)通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动态,定量分析甘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在《自然资源学报》、《农业工程学报》、《Habitat International》等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

  (3)建立地标作物栽培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荔枝、芒果、茉莉花等10个典型地标作物研究推广站点网,解析出典型地标作物产量、品质和重大病虫害与气象、土壤条件的关系,建立了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地标作物适种评价平台、农情预报平台和收获交易平台。生态平衡施肥平台已在全国15个省300个以上的县得到应用。

  (4)拓展扶贫产业链。基于扶贫评估资料,剖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障碍因子,借助县乡域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基础数据库、地标作物研究平台和技术手段,从农业组织体系完善、特色生产基地扶持、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拓展扶贫产业链条。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指导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多份评估报告被自治区政府采纳,其中《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咨询报告,获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孙大伟等自治区领导肯定性的批示。

将本页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