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 成果展示 / 代表性成果 /

广西海陆交错关键带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5

  成果名称:广西海陆交错关键带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研究

  研究方向:地表过程与人地系统耦合

  参与人:黄胜敏、郝秀东、欧阳绪红、胡宝清、高超、曹新星、苏宏新、余碧云

  成果简介:

  开展广西陆海交错关键带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研究,定量重建广西及全国海岸带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

  (1)广西邕江沿岸全新世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采用现代分析、微观分析和年代学方法,通过对粘土矿物学、地球化学、孢粉学、植硅体等环境代用指标测试分析,对邕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含人类活动不同地层中的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揭示邕江流域史前人类生存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贝丘古人类群体掌握了新的食物收获和处理技术,并且可能意识到某些资源的可预测性,这为贝丘群体降低流动意愿乃至定居下来提供了基础条件,研究认为,当时古人类受东亚季风影响,经历了气候转暖变热冷暖波动过程并影响了这些人群的文化兴衰。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述和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及区域文明演进路径提供古气候环境支撑。

  (2)基于孢粉学方法的植被演替、环境演变及气候变迁研究。针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系统开展孢粉学研究,已经完成环江、柳州、都安等地区的孢粉分析工作,对广西红树林群落典型植物、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光学和电镜图版拍摄,进行了系统的花粉形态学研究,为今后该地区孢粉准确鉴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海水进行孢粉现代过程研究,探讨了其陆地到海洋的传播动力机制。该研究成果为揭示广西陆海关键带植被环境及海平面变迁, 揭示了研究区出现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以及典型海岸带的植被演替、环境演变及气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3)温带和亚热带典型优势树种树木初次级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树木固碳的关系研究。基于微采样技术、石蜡切片技术和树木年轮学等方法等,建立了广西金钟山细叶云南松树木年轮标准年表,探讨和量化不同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秋季温度是影响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其次为冬季光照,而雨季过多的降雨则会限制细叶云南松的径向生长。该研究成果为当地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经营和管理以及碳汇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4)以南流江入海支流-党江河口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观测,完整的对该区域了大小潮周期内红树林-河道界面的水文泥沙过程,并计算了潮周期内的泥沙净输入通量。研究提示,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改变河道纳潮量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TMZ特征的显著改变,从而最终导致红树林内沉积通量的显著变化。该研究成果为河海交汇红树林生长及影响机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关成果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6篇,出版专著1部,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高强度活动等大背景下保护和修复海岸带、制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将本页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