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 技术平台 / 野外台站 /

南宁师范大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站)网络建设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20-10-12

一,目的和意义

  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目的在于获取不同生态系统观测数据,全方位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的“广西生态金不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体要求服务。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海等的综合观测,统筹人-山水林田湖草海耦合研究,最终服务于服务于北部湾城市群,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创新驱动促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搭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平台最终目标是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近期目标是尚未纳入国家或广西级观测平台的台站,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与相关部门共建,力争纳入到国家或广西级观测平台中。已经纳入国家或广西级观测平台的观测站,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项目研究,进一步扩大影响、继续拓宽研究的点、线、面,力争出一批代表性成果,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三,服务定位

  ⑴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⑵为学校博士点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服务平台;

  ⑶为学校申报自治区和国家重点或重大项目提供支撑平台;

  ⑷为重点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供野外工作支撑平台;

  ⑸为我校师生开展野外调研、实习和旅行研学提供服务。

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介绍

(一)地理位置

(二) 研究基地(站)介绍

1、广西金钟山森林生态观测站

  建设金钟山站的总目标是监测金钟山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别关注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种群大小、分布状况变化,生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以及动物活动对森林更新、种子雨等的影响,从理论上阐明我国南亚热带森林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该区域内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以山区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验观测并结合模型模拟,揭示该区域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特征和规律,为流域森林水文过程与功能模拟奠定基础。

  金钟山站将瞄准国际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前沿,立足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科技创新为宗旨,将重点解决以下关键科学问题:

  (1)珍稀物种的濒危机制和保护途径

  以金钟山珍稀动植物(如黑颈长尾雉、贵州苏铁、隆林苏铁、伯乐树等)为研究对象,查明其生存现状,阐明其濒危机制,探索其保护科学途径。

  (2)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以高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植物功能性状和系统进化特征、动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等,阐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3)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

  以金钟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长期定位观测其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合森林经营管理和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阐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碳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形成机制,探索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模式,为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

  (4)特色药用资源的保育与开发利用示范

  系统研究金钟山地区特色药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研发其保育和规模养殖/种植的关键技术,为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5)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药用资源开发等科普

2、防城港海陆交错关键带观测站

  防城港站地处十万大山蓝山支脉,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地区及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区,同时也是联系东盟的重要桥梁,对维护防城港、泛北部湾甚至广西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该站对统筹海陆地缘优势,综合研究北部湾生物多样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内在机理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优化等方面意义重大,该站的建立将有助于积极推动陆海一体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特征与维持机制研究以及探索海陆协调发展,同时也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

  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1)以保护区内特有和代表性植物为主,构建北部湾地区的植物图鉴、实物标本库以及动植物网络数据库。(2)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和特色植物生物学特性、种子资源和保育研究。(3)建设红外动态监测动物站点,争取加入环保部门监测网络。(4)动植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研究。(5)开展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植被生产力、土壤恢复态势,以及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等方面研究。(6)探索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道路。(7)探索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探索合理规划海河山城镇村生态布局,建设海陆统筹交互生态和谐示范区和东盟山水林田草生态和谐示范服务区。(8)保护区野外监测技术人才培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药用植物科普与宣传活动等,提升保护区自主科研能力,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研与示范平台。

3、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站

  作为友谊关站的一个分站点,已经进入林业系统国家网络。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热带北缘,区内群峰嵯峨、山弄密集、溪流时隐时现、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为世界上罕见保存完好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面向喀斯特区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在地球关键带科学思想的框架下,拟在弄岗自然保护区建设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实现生态系统关键观测设备仪器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野外台站-无人机-航空航天立体观测网络以及多源数据同化融合算法与模型,建立山水林田湖草大数据平台,系统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交互作用、调控原理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统筹共治的理论及方法等,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途径和措施,为喀斯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在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布局方面,大力推进水-土-气-生多要素综合作用模拟技术、资源环境承载力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研发,为实现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技术保障。

  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于野外台站的地面调查与动态监测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结构(植物群落、土壤、岩层等)现状的定量调查;关键生态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二)近地面遥感动态监测

  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获取精细冠层表面生化信息,研究植物多样性遥感高精度监测方法;基于激光雷达和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得高精度垂直结构信息,研究森林地上生物量高精度估算方法;开展“地面-近地面-星载”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协同反演方法研究,引入近地面遥感技术实现地面调查数据和星载遥感数据的尺度匹配。

  (三)基于多源时空生态大数据融合的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针对传统的景观/生态系统模型缺少关键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和过程,及空间异质性表达、模拟精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发展遥感驱动的基于过程的模型,耦合关键服务功能相关过程,同化地面和遥感数据,揭示生产力和碳汇、水源涵养(调节水量、净化水质)、保育土壤(固土、保肥)、改善空气质量(森林释放氧气、释放负氧离子、释放萜烯类物质、减少空气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服务功能形成机制,为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提供支撑。

  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结合各种不同的治理措施设置不同情景驱动模型,对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预测。通过权衡分析模拟结果,确定提升服务功能的最佳治理模式,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喀斯特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统筹共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不同生态系统退化主控因素,与环保公司一起研发、集成、装配一批针对性强、效率高、环保型、稳定性好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技术(重点为土壤修复材料与技术、土壤微生物改良等),加快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速度;同时注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推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脱贫致富,建设典型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向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方向挺进。

4、广西大瑶山森林生态站

  广西大瑶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建设的国家级定位观测站,已经进入林业系统国家网络。主要以监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通过对生物、土壤、气象、山地灾害以及生物资源、水资源等的综合监测为广西生态系统建设和国家生态战略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南宁师范大学与广西大瑶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已经签订了合作的框架协议,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站点维护和建设等方面达成一致。重点实验室主要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参与建设。

5、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重点在: (1)研究红树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机制,预测未来动态;(2)完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系统评估国家红树林生态系统内渔业、农业、林业、旅游等资源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红树林湿地生物、旅游等资源,增加当地财政收入;(3)构建和完善北海站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4)打造专业化和梯队完善的北海站科技支撑队伍。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广西北海红树林资源遥感清查及健康状况监测

  (1)利用多源遥感对红树林资源进行清查,实现红树林遥感精准制图;

  (2)量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

  (3)人为活动、病虫害、生物入侵(互花米草等)、寒潮等干扰遥感监测;

  (4)红树林湿地与盐沼湿地变化趋势及相互转化;

  (5)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等。

  (二)红树林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1)物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和资源量;

  (2)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3)生物群落的类型、结构、组成和分布;

  (4)环境要素、景观多样性(地质、地貌、地形、土壤、水文、气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三)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评估

  (1)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防风固堤、净化水质、消波促於等方面的功能;

  (2)评价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渔业、动植物、旅游等资源承载力,划定海洋生态红线,优化湿地产业布局;

  (3)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红树林湿地内渔业、药用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等,增加沿海居民经济收入。

  (四)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动态变化

  (1)建设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体系;

  (2)研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形成机制;

  (3)解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红树林退化及其物种濒危机制,预测未来动态;

  (4)研究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等)对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式、强度和机制。

  (五)红树林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红树林潜在适宜分布区的确定(地理区位、潮汐水位、淹浸时间等条件);

  (2)红树林不同物种育苗、引种及适宜性研究;

  (3)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效应与风险评估;

  (4)互花米草控制与红树林恢复研究。

  (六)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1)成立广西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为北海站的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

  (2)培养北海站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服务北海站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3)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培养专业人才,助力北海站长远发展。

  近期目标:

  (1)结合地面调查与近地面、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完成红树林物种多样性、典型群落和特色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

  (2)建立北海站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等的实时动态监测;

  (3)构建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遥感、社会经济等大数据。

  中长期目标:

  (1)研究红树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机制,预测未来动态。

  (2)完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系统评估国家红树林生态系统内渔业、农业、林业、旅游等资源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红树林湿地生物、旅游等资源,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3)构建和完善北海站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

  (4)打造专业化和梯队完善的北海站科技支撑队伍。

6、钦州松飞大岭海岛生态环境监测站

  该基地目的在于推动“钦州松飞大岭海岛生态环境监测站”产学研一体化进程,通过建设科研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对茅尾海-钦州港区域的野外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生态、环境、海洋,成立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以生态、环境、地理等相关专业为主)。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花粉及植物多样性调查

  对“钦州七十二泾松飞大岭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开展研究基地的现代花粉(特别是红树林花粉)形态学研究;通过在研究基地采集表土或苔藓样品,布置花粉捕捉器等来开展花粉现代过程研究;通过对研究基地候鸟粪便的孢粉分析,来追踪候鸟的迁徙路线;通过“钦州七十二泾松飞大岭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典型剖面的地层花粉分析,并结合海相沟鞭藻化石资料,揭示松飞大岭过去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以及岛屿的前世今生。

  (2)松飞大岭海岸线变迁及古气候环境变化

  展开钦州七十二泾松飞大岭周边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变迁及古气候环境变化,了解红树林变迁历史所指示的北部湾海岸线变化,反映海平面升降,预测红树林发展趋势,为红树林保护与海岸带气候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3)红树林景观生态研究

  研究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生长的环境要素、景观多样性(地质、地貌、地形、土壤、水文、气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的空间分布和格局。研究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不同区位、不同时间土壤碳周转速率、易分解有机碳等碳形态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红树林土壤碳循环的具体过程。

  (4)近江牡蛎种质资源利用与品质监测

  开展七十二泾区域养殖牡蛎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牡蛎生长、抗病、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开展养殖牡蛎品质质量检测,研究有毒藻类、环境污染物等在养殖牡蛎体内的积累富集特征与危害。

  (5)赤潮危害预警

  研究七十二泾及其附近海域有毒有害藻类的物种组成和时空变化特征;鉴定赤潮爆发时肇事生物种类,研究藻毒素组成含量及成灾机理、弄清典型贝类毒素来源与食物链传递与代谢,为当地政府赤潮灾害防灾减灾与海产品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及科技支撑。

  (6)风暴潮预警预报

  研究茅尾海钦州港风暴潮,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构建广西近海精细化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典型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控制机理,对灾害进行预警预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近期目标

  (1)结合地面调查和近地面遥感,完成植物多样性、典型群落和特色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河实时动态监测;

  (2)开展七十二泾松飞大岭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与赤潮、风暴潮危害预警预报工作,为当地政府提供智库支持,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3)进行牡蛎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提高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4)构建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遥感、社会经济等大数据。

  中长期目标

  (1)研究海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动态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动态。

  (2)完善七十二泾松飞大岭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系统评估保护区内海洋、旅游等的资源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海洋、旅游等资源,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7、广西茅尾海智慧海洋牧场陆海综合体监管示范研究基地

  该基地是一个面向智慧海洋牧场陆海综合体监管研究区,研究区养殖户集中、蚝排密集,具有“提质增效”的立体监测要求;灾害频发、人工活动多,具有“增效止损”预警需求;要素齐全、位置独特,适合区域数据网格化、水下位置服务装备化、水动力模拟数值化和承灾体调查评价模型化。

  在示范基地研发“五个一,三套装备和三个平台”。即一个地理时空数据集、一个核心示范区、一个展示厅、一个监控室、一个交易中心;三套装备(信标、测深、北斗多功能装置);三个平台(大数据采集平台、网格化处理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针对北部湾茅尾海两千多户蚝农示范应用,平台可以推广到北部湾、我国沿海,并辐射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现已建成一个包括陆域、海域、海上、海底全地理时空数据集;建成钦州茅尾海生蚝养殖核心示范区,并配备有专业展示、监控及交易于一体的钦州维丰大蚝交易中心;基本完成信标研发、测深设备研发、北斗多功能装置研发,已进入下一步测试阶段;基本建成大数据采集平台、网格化处理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服务钦州湾蚝农两千多户,已在北海合浦、侨港、铁山港进行示范应用。

8、热带特色植被生态遥感综合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包括芒果生态遥感试验站点(田阳百育综合遥感站,玉凤生态遥感监测基地)、桉树人工林综合遥感监测试验站点(黄冕林场综合遥感试验站,吴圩生态遥感监测基地、湛江岭北生态遥感试验基地)、甘蔗综合遥感监测试验点(田阳百育生态遥感监测基地、来宾凤凰生态遥感监测基地、南宁金光生态遥感监测基地(待建))。

  试验站点数据具有多尺度高时频特征,是构成空-天-地同步监测数据的组成部分,将用于研究芒果--环境过程定量遥感机制、高精度反演芒果生理生态过程参数,产出的高时频芒果田间过程的遥感产品;构建特色作(植物)田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过程遥感理论模型,建立早期诊断技术和智慧管理平台。最终可以形成芒果生态过程遥感数据库、模型库、时空谱特征知识库,解决芒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9、广西地标作物综合观测研究站-点网简介

  广西地标作物综合观测研究站-点网,挂靠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地标作物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一个综合观测研究试验站(广西地标作物综合观测研究试验站(钦州沉香河沉香河试验站))和十个综合观测试验点(横县茉莉花、百色芒果、容县沙田柚、融安金桔、灵山荔枝、南宁香蕉、永福罗汉果、平乐柑橘、恭城月柿、河池核桃试验点)构成。

  广西地标作物综合观测研究试验站,坐落于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汪棍村,为沉香河U型河畔所环抱,地形上涵盖河床、河漫滩、阶地、山坡和山脊,占地200亩,目前正在建设中,一期建设设计移栽种植广西典型地标作物20-50种,主要进行依据地标作物大数据图谱方法技术的调控等综合研究。

  研究站点-网下辖十个地标作物原位试验点,分别是位于横县的横县茉莉花试验点、位于百色的百色芒果试验点、位于容县的容县沙田柚试验点、位于融安的融安金桔试验点、位于灵山县的灵山荔枝试验点、位于武鸣的南宁香蕉试验点、位于永福县的永福罗汉果试验点、位于平乐县的平乐柑橘试验点、位于恭城县的恭城月柿试验点、和位于河池的河池核桃(非地标作物)试验点。这些试验点都布局于所属地标作物的典型核心分布区,为典型地标作物研究的试验和示范基地,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地标作物逐步加入试验点。

  地标作物研究站-点网,一站十点散布广西的同时,也进行辐射至全国布局,搭建完成全国地标作物和优势作物合作网,主要引领带动当地科研部门(人员)、农场主同步进行当地地标作物研究,现阶段主要进行地标作物图谱学等相关研究。

  图1 广西地标作物综合观测研究站-点网布局图

  图2 全国地标作物和优势作物合作网布局图

10、智慧农业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智慧农业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位于广西鸣鸣果业有限公司鸣鸣果园种植基地,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290°,北纬23.196°。

  智慧农业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的科学研究目标是为加快推进广西水果种植业生态友好、高产高质和智慧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为广西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智慧农业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将服务于我校师生科学研究和实习教育,为我校的“一流学科”和博士点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平台。

  研究内容:

  1. 采用果园生草模式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

  2. 采用果园生草复合利用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目标:

  定量评估果-草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提高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土壤肥力和生境恢复力方面的科学依据,为农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11、金光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金光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立在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金光农场创建于1955年,土地面积15.7万亩,距广西首府南宁市60多公里,毗邻左、右江,南昆铁路、南百二级公路和邕隆公路从境内经过。金光农场在农业上以种植甘蔗为主,是研究广西优势特色农田生态系统关键带的理想基地。

  在广西三大定位的背景下,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地球关键带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及其前沿科学问题,依托金光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利用综合考察、长期定位观测、大型野外控制实验和遥感监测等特色技术,开展广西特色农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方向的深入研究,促进广西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助推农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研究内容:

  1.广西特色农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机理和预测

  2.广西特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及其动态监测

  3.广西特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预测

  研究目标:

  (1) 揭示甘蔗田生态系统碳氮水平衡对气候变化和不同农艺措施的响应特征;

  (2) 评估增加北部湾特色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及其服务功能的农艺措施,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

  (3) 评估通过节水减肥,从而降低氮肥引起的面源和空气环境污染的农田管理措施,促进农田绿色发展;

(4) 形成农田示范小区和智库,为农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助推乡村振兴。

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站)网络数据共享平台

  1,野外实时监测数据

  许贵林和黄玉清老师目前已经搭建了数据实时传输平台,能否在《北部湾科学大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增加链接端口。

  2,动植物监测

  红外相机监测获取的视频资料、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图片等展示。

  3,监测动态报道

  报道在各个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站)等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六,基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获得的项目资助

纵向项目:50项,总经费2432万元​​​​​​
横向项目:5项,总经费143万元

纵向项目:50项,总经费2432万元​​​​​​
区域 站名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及编号 起止时间 负责人 经费(万元)


防城港海陆交错关键带观测站 北部湾海陆交错关键带的孢粉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41861020) 2019.1-2022.12 郝秀东 41
北部湾海陆交互关键带演变机制与陆海统筹发展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2016JJF15001) 2016-2020 胡宝清 200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碳储量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子定量分析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1961037) 2020.1-2023.12 杨元征 42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北部湾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560136) 2016.1-2019.12 胡刚 36
干扰对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碳储量的影响(联合资助培育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培育项目 2019.1-2020.12 杨元征 10
土地利用对北部湾红树林景观格局动态影响研究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2019-2020 杨元征 3
钦州松飞大岭海岛生态环境监测站 广西北部湾嗜盐蛭弧菌多样性及其在盐度梯度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41966005) 2020.1-2023.12 李楠 40
广西重要海岛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8.1-2020.12 王爱华 10
菲胁迫下香港巨牡蛎抗菌肽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8GXNSFAA050065 2019-2022 周齐家 12
北部湾海岸带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其碳循环机制的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9-2021 曹新星 10
北部湾海洋牧场示范基地 北部湾海洋牧场地理时空数据网格化智慧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 2018-2021 许贵林 800
北部湾夏半年环流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对香港巨牡蛎的生长率影响探究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41966001) 2020.1-2023.12 高劲松 43
北部湾河流冲淡水对广西典型海洋牧场海域水文动力结构的影响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8.8-2022.8 高劲松 40
北部湾海洋牧场地理时空数据网格化智慧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 2018-2021 高劲松 40
西


广西金钟山森林生态观测站 流域石漠化恢复的关键过程机理及逆转的生态风险 国家重大研发专项子课题(2016YFC0502401) 2016.1-2020.12 胡宝清 78
复杂环境下西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生态风险模拟研究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1661021) 2017.1-2020.12 胡宝清 45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演替轨迹变动及气候强迫效应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31800395) 2019. -2021.12 蔡文华 25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下水文驱动的氮素流失特征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41807517) 2019.1-2021.12 肖霜霜 25
岩溶石漠化区土壤碳氮转化速率及其对治理模式的响应机制研究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1585) 2017.1-2019.12 张建兵 20
喀斯特地貌特有蕨类植物白垩铁线蕨系生殖方式的研究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700172) 2018.1-2020.12 王爱华 24
喀斯特关键带与生态功能提升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示范 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2018AD18003) 2019-2020 胡宝清 100
基于树木年轮的喀斯特地区干旱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9.1-2021.12 苏宏新 12
广西喀斯特生态系统回复力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2019.1-2020.12 蔡文华 10
喀斯特石漠化区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其调控的土壤氮循环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联合资助培育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培育项目  2019.1-2020.12 毛兵 10
人类活动干扰梯度下典型喀斯特关键带演化过程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5JJBA50056) 2015. 9-2018.9 闫妍 5
田阳芒果生态遥感综合实验站 岩溶植物根系可塑性及其水分再分配机制和护理效应研究 国家自科面上项目(31870382) 2019.1-2022.12 黄玉清 54
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力及恢复机理研究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41807522) 2019.1-2021.12 闫妍 24
桉树人工林定量遥感与生态质量评价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桂科AA197204087-9-1) 2017.10-2020.12 黄玉清 25
金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 不同施肥措施下甘蔗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机理及其调控因素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31860144) 2019.1-2022.12 李卓亭 40
甘蔗品种、土壤氮和氮肥对广西农田土壤有机质矿化的影响机制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31960238) 2020.1-2023.12 苏同庆  40
喀斯特森林景观恢复机理与生态评估技术集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示范 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2018AD18002) 2019-2020 杨健 100
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南宁师范大学/(6020303891350)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经费 2019-2024 李卓亭 50
广西北部湾典型农区氮素淋失区域模拟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9.1-2021.12 李卓亭 10
近30年广西区主要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9.1-2021.12 王升 10
气候变化影响下广西地区甘蔗生产潜力及固碳能力变化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9.1-2020.12 梁玉莲 10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站 西南喀斯特森林树木多样性的地理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960275) 2020.1-2023.12 张忠华 40
放牧驱动的喀斯特灌草丛植被退化过程与机理:从功能性状到生态系统功能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760128) 2018.1-2021.12 张忠华 37
中国喀斯特森林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国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1560132) 2016.1-2019.12 张忠华 40
基于15N示踪研究西南喀斯特主要恢复生态系统氮素转化与存留过程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01605) 2018.1-2020.12 孙建飞 23
外源氮输入对典型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41807523) 2019.1-2021.12 贺同鑫 25
亚热带典型喀斯特森林小流域生态系统砷的源汇特征及迁移机理 国家自科地区基金(41867049) 2019.1-2022.12 钟聪 39
喀斯特不同生境类型树种水力特征及权衡关系研究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31800333) 2019.1-2021.12 刘艳艳 23
整合物种、功能和谱系维度解析喀斯特森林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机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7.1-2020.12 张忠华 40
桉树林分结构对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17.1-2020.12 张忠华 80
广西典型喀斯特森林小流域砷元素迁移转化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9.1-2020.12 钟聪 12
氮沉降和固氮植物引种对喀斯特自然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的影响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9.1-2020.12 贺同鑫 12
喀斯特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BA198034) 2017.9-2020.9 贺同鑫 10
基于植物水力结构研究广西喀斯特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的生理生态及其适应机理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BA138009) 2018.1-2020.12 刘艳艳 10
广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孢粉记录及古环境重建研究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9.3-2021.3 郝秀东 12
大瑶山森林生态站 西南喀斯特坡地降雨-产流阈值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国家自科青年基金(41807012) 2019.1-2021.12 王升 25

横向项目:5项,总经费143万元
区域 站名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及编号 起止时间 负责人 经费(万元)
北部湾 防城港海陆交错关键带观测站 广西防城金花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 GXZC2019-C3-23570-GXYL 2019.06-2020.05 苏宏新 20
广西防城金花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样地修缮项目 201905310138 2019.06-2020.05 苏宏新 10
北部湾海洋牧场示范基地 广西“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 广西海洋研究院横向项(GXZC2018-G3-17129-KLZB) 2018.6-2019.6 许贵林 73.8
西

流域
田阳芒果生态遥感综合实验站 中国-东盟芒果光学生理生态学 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桂工作计划桂科外字[2018]144 2018.11-2019.11 黄玉清 20
微生物肥对芒果园土壤生态功能及益果效应研究 广西百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项目(K=YS-ST-2018-01) 2018.7-2020.7 黄玉清 20